在线微课|茶事中国——茶文化学习之“春茶有信”(贰)

时间: 2021年04月17日 浏览次数: 2138

宋代最名贵的茶是龙凤团茶,八饼一斤,原料产自福建建安凤凰山的北苑芽茶。茶叶嫩芽经过反复洗涤,入甑用滚水蒸制。接着将蒸熟的“茶黄”先榨水,再榨膏,膏不尽则“色重味浊”。然后用瓦盆研茶,每日只可研三团。然后倒入刻有龙凤的银制模具中造茶。最后用烈火焙一次,沸水浇一次,称“过黄”。这样繁琐工序制成的龙凤团茶茶味极淡,符合宋人“大味必淡”的美食观。到了宋仁宗时期,出现二十饼一斤的小团茶,更为小巧精致。北宋文学家苏轼在无锡曾留下“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的诗句,这里的“小团月”指的就是龙凤小团茶。


640.webp (3).jpg

宋代龙凤团茶图案


明代的开国皇帝朱元璋登基后,立马废止了风行唐宋的贡茶制度,不再制作团茶饼茶,从此只进散茶。散茶饮用的流行,促成了“炒青”工艺的出现,推动了制茶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炒青是指在制作茶叶的过程中,利用微火、人工揉捻使茶叶在锅中快速蒸发水分的工序。相对于蒸青,炒青更有利于激发茶的香味,保持茶香本色。经过炒青的茶叶,能随着热水冲泡慢慢舒展,散发出迷人的香气,因此这一工序一直沿用到今天。

炒青


在制茶和饮茶的两千多年间,茶叶的采摘、焙制都经过了复杂的演变,但中国人对于茶的热爱却始终如一。舒展的茶叶,于杯中荡漾出千山翠色,人间春色,尽在此间。



©2025 无锡博物院版权所有    @武汉数文科技技术支持 访问总计:4791647 苏ICP备1020753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