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微课|雕刻在时光里的记忆——丝网版画
我们常常会见到印有各式各样图案的衣服、包包、名片、杯子等等出现在生活中的各个角落,这些图案有清新可爱的,也有华贵高雅的。那么,它们都是如何制作而成的呢?
这些有趣的图案都和我们四大艺术门类中的“版画”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版画分为凸版,凹版,平版和孔版,孔版就是我们所说的丝网版,今天,我们要带大家了解的就是“丝网版画”。“丝网版画”顾名思义,是借助丝网制作而成的版画,也被称作“漏版印刷”。直白地说就是将颜料从一张丝质材料上通过刮板,最终漏到纸或布上。这种材料类似于大家熟知的丝袜,当然丝网的韧性和细密程度都远比丝袜要好很多。
丝网网版
作为一种印刷方法,它起源于中国,其历史是所有版画印刷中最为悠久的。公元前500年,敦煌千佛洞中的佛教壁画,即有孔版制作的杰作。在秦汉时期中国就已经在使用夹缬印花,用镂刻板对布料进行染色。这些都可以算是丝网版画的鼻祖。直到隋代大业年间发展成了丝网印花,用绷有绢网的框子进行印花。
马王堆一号墓出土的代表最早的的印花技术的敷彩纱局部 后来传至日本,日本奈良时期的友禅染色法,可以说是现在丝网印版的雏型。
型友禅印染技术法
1905年英国人萨曼尔·西蒙正式用绢布制作丝网版,在1907年获得了网版印刷的第一个专利,揭开了现代网印的序幕,并逐渐变成了在商业印刷和海报制作方面常用的手法。1915年第一张感光丝网版在美国试制成功,使网版印刷获得了新的生命力。
丝网版画原理
事实上丝网版画还非常年轻,直到20世纪30年代左右才真正在艺术创作中被运用。一开始丝网版画在艺术圈是有争议性的,因为丝网版画商业气息太重,很多艺术家不愿意使用。直到美国政府于1940年成立“美国丝网版画协会”积极推广丝网版画,才逐渐吸引一些艺术家转向丝网版画创作让丝网版画脱离商业成为一个艺术门类。
1960年波普艺术横空出世才真正让丝网版画火起来。曾与商业美术有着血缘关系的丝网版画,与流行符号一拍即合。著名波普艺术家安迪·沃霍尔大规模复制流行明星玛丽莲·梦露的图像,这成为波普艺术的代表作品。
1962安迪·沃霍尔《玛丽莲·梦露》
当然除了沃霍尔之外,还有很多艺术家也进行这方面的创作。包括同样对美国流行文化感兴趣的罗伯特·劳申伯格,他创作的丝网版画经常取材于杂志,报纸和电视。
1964 罗伯特·劳申伯格
又比如说日本当代艺术家像草间弥生和村上隆。草间弥生作为日本波普艺术的代表人物,她作品中标志性的波点南瓜早已变成大众文化的一部分。她的多幅波点南瓜作品都是丝网版画作品。所以在很大程度上丝网版画这个创作媒介是和波普艺术是互相成就的。
草间弥生《南瓜系列(黄)》
丝网版画打破了版画与其他艺术媒介交流的障碍性,给予了艺术家对材料选择的无限的可能性。也赋予了艺术更大的传播性,让艺术真正融入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