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人的养生神器?这只犀角杯太讲究了
秋燥时节,常有人追寻“润燥养心”的妙法。古人亦有良方:以材质寄寓清凉,以工艺承载审美。无锡博物院藏明代镂雕花卉纹荷叶形犀角杯,正是一件集健康观念、工艺技艺与文人趣味于一体的历史之器。
工艺解读|犀角化荷叶

明 镂雕花卉纹荷叶形犀角杯 无锡博物院藏
长14.8厘米,宽10.8厘米,高9.8厘米
整件杯体由整材犀角雕成,色泽深沉。工匠因材取势,顺应犀角天然弧度,处理口沿为荷叶翻卷之态。外壁施浮雕、镂雕与阴刻,饰以牡丹、菊花和梅花,叶脉以阴线刻划,茎秆自杯底蜿蜒而上成柄。局部透雕,层次分明,使纹饰在光影交错间呈现丰富层理。整体既保留了犀角特有的光泽,又实现了荷叶造型与花卉纹饰的结合。

明 镂雕花卉纹荷叶形犀角杯(俯视图) 无锡博物院藏
明末清初,无锡工匠尤通以犀角雕刻闻名,《金匮县志》载其“善雕刻犀角玉石玩器,精巧为三吴冠”,后世称其作品为“尤犀杯”,为同类器物的重要代表。
题材寓意|四季花卉入一杯
这件器物的纹饰设计颇具巧思:夏有荷叶,秋饰菊花,冬配梅花,春添牡丹。四季花卉融汇一器,寓意持杯者可“四时宴饮,皆得其乐”。既承载了文人寄托的清雅意趣,也包含雅俗共赏的世俗欢乐。

明 镂雕花卉纹荷叶形犀角杯(局部) 无锡博物院藏

明 镂雕花卉纹荷叶形犀角杯(局部) 无锡博物院藏
晚明至清初,此类犀角雕荷叶杯广为流行,北京故宫、上海博物馆、台北故宫等地均有同类藏品。无锡博物院的“四季花卉”版本尤显独特,显示出晚明工艺的繁盛与文化观念的多重内涵。

明末清初 尤侃 犀角雕荷叶螳螂杯 上海博物馆藏

清 犀角雕螭水纹荷叶式杯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功用转变|从药理信念到清供雅玩
古人曾信奉“犀角清凉”,《本草纲目》中载其能“解热毒、清心火”。因而,以犀角为饮器,被认为能凉酒性、祛病延年。湖南博物院所藏“犀角雕百子图杯”亦反映了这一传统观念。

清 犀角雕百子图杯 湖南博物院藏

湖南博物院对犀角雕百子图杯的注解
然而现代科学已证实,犀角主要成分为角蛋白,无确切药理功效。同时,国际公约已严格限制犀角贸易。今日之犀角杯,不再是养生之具,而是工艺美术与文化观念的历史见证。博物馆的职责,正是保存并阐释这段文化记忆。

清 犀角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结语|一器观四时
犀角荷叶杯的魅力,在于材质、工艺与象征的统一:荷叶造型寓夏日清凉,菊、梅、牡丹则暗合四时轮替。它既是文人书斋中的清供雅玩,也是世俗生活里寄托审美与养生想象的实用之器。

明 镂雕花卉纹荷叶形犀角杯 无锡博物院藏
今日走进无锡博物院,凝视这只小小的犀角杯,我们看到的不只是明代工匠的技艺与文人的清趣,更看到古人如何在一器之间寄寓健康、审美与生活智慧。它提醒我们:养生,不止于身体的调护,更关乎心境与文化的涵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