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微课|国风美色之红色

时间: 2022年09月04日 浏览次数: 4132

序言

华夏先民从观察天地运行和时序更迭的自然景色中,构建出赤、青、黄、白、黑的五种基本颜色的“五色观”色彩理论。传统颜色五彩缤纷,各色又传递着不同的思想与含义,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在政治经济、民俗节庆、文化艺术中无不体现着对色彩的重视。本系列在线微课从中华传统颜色中挑选数个流行至今的颜色,结合色彩的源头出处、沿用历史、文化特色等方向进行深入解读,为读者带来国风美色大赏。

红色?赤色?

如果有人问什么颜色能代表中华文化,小编第一个想到的便是红色。

早在上古传说的年代中,燧人氏因“钻燧生火”被尊称为炎帝,火与太阳均呈红色光泽,炎帝也被称为“赤帝”,赤色便成为先民最早膜拜的颜色之一,也开启了中华民族对大自然色彩中的单色崇拜观念。先民在仰俯天地、辨析生存空间方向的同时,还认为赤、青、黄、黑、白是孕育色彩缤纷的大自然的五种基本颜色,即正色。而最早具体说明五色与方位关系观念的是《周礼•考工记•画缋》:“画缋之事,杂五色。东方谓之青,南方谓之赤,西方谓之白,北方谓之黑,天谓之玄,地谓之黄”,而“五采备谓之绣”,是最高的审美标准。赤色自此代表了南方,属火性,象征炎热的夏天。被纳入赤色系列的红色在我国象征吉祥、喜庆、婚嫁、热闹与热情。红色贯穿了整部华夏历史,渗透到各个领域,是中华文化的底色。

640.jpg

“赤”是最早见于甲骨文上、数个含有形容色彩意义的古汉字之一,寓意人在火上被烤得通红的色泽;另一种解释是“大火”谓之赤。东汉许慎所编写的《说文解字》中说:“赤者,火色也。”又因“赤”字比“红”字出现早,所以在古时候“赤”泛指不同饱和度(chroma,即色彩的鲜艳程度)与明度(value,即色彩的明暗度)的红色。例如,赤可指暗红的血色或是形容橘红色的烈日等。

640.png

“红色”与“赤色”在色彩学中同属于红色系的颜色,但汉语“红”字大约在商朝的金文中才出现,晚于殷商甲骨文中已考据出的“赤”字。“红”字字义原指女子从事抽丝纺织与缝纫等手工艺的工作,含义至今未改。红原指桃色及粉红等浅一点的赤色,也用来形容丝织品中,以天然红色素经渍染后所呈现的颜色。而“红”字从周代末期开始,逐渐演变成代表赤色系列的泛称。大约到了唐代,“红”才成为一个专有的颜色名词,独指色泽耀眼亮丽的红色是中华民族最喜爱的颜色。

红色是社会氛围豪放大气的唐朝的流行色,唐代皇帝的常服为红衫袍,士子阶层可以穿红色礼服迎娶新娘,到了宋朝,贵族女子穿着红色大袖衣裳出嫁。自此,男女新人穿着红色礼服称为婚嫁习俗,延续至今。

640 (1).png

华清出浴图(局部) 绢本 清 康涛

红色在我国政治历史中又象征着权势与地位,在传统五色观色彩理论中与赤色同属正色;在五行观中属南方,南方表火。明朝因国家兴起于南方,又因开国皇帝姓朱,所以当时政治文化倡导使用红色。朱红色成了皇室建筑的专用色。

640 (1).jpg

在唐代,民间红楼是豪门家眷的居所,红楼指的是绘有艳丽彩画的阁楼。“长安春色本无主,古来尽属红楼女”,红还象征着艳情,风流雅士将美女称为“红颜”“红粉”“红袖”及“红妆”。在中国传统民俗上,凡是与节日、喜庆、吉祥、好运、热闹等有关的事务,都会用红色来表现。满堂红、大红人则象征着成功;气运亨通、春风得意则说“红光满面”。红色贯穿了整部中华历史,渗透到各个层面与领域,是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色。


参考文献

[1]袁杰英.中国历代服饰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2]田字秉.中国工艺美术史[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85.

[3]黄仁达.中国颜色[M].南京: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2020.

©2025 无锡博物院版权所有    @武汉数文科技技术支持 访问总计:4783383 苏ICP备1020753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