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锡博过“五一”,不远行,也精彩!

时间: 2022年05月05日 浏览次数: 1819

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大家是如何度过的呢?疫情期间,非必要不外出、不远游,家门口的无锡博物院成为广大市民欢度假期的休闲地点。无锡博物院精心准备了丰富多彩的展览、社教活动,邀请大家在博物馆里领略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不远行,也精彩。

五一新展——“雕镌神奇”

640 (1).jpg

无锡博物院一号展厅五一上新,“雕镌神奇——清杨芝山款西园雅集图核雕特展”,方寸之间雕镌神奇,布局缜密,技艺精妙,带领观众走进神奇的核雕艺术。

如寄春风——手绘风筝体验活动

五月风和日暖,正是放风筝的好时候。春秋战国时期,身居鲁国的墨翟以木材制成鸟禽状器械,取名为“木鸢”,最初用于军事侦察。到了唐代,社会进入了稳定的发展阶段,纸鸢的用途开始从军事转向娱乐,风筝逐渐走向民用,类型也丰富了起来。

640.png

传统龙头蜈蚣型风筝(图源中国国家地理)

5月1日,无锡博物院在一楼大厅举办了“如寄春风——手绘风筝体验活动”,在活动中,社教老师们先为孩子们介绍了风筝的历史传统,并通过教学视频,让大家直观的了解手绘风筝选材配色的细节流程。在老师的指导下,孩子们和家长一起,发散思维,展开想象,在素面风筝上尽情涂鸦。不少小朋友以战胜疫情、感恩医护为主题,画出一个个卡通形象的“大白”,将战胜疫情的信念与希望描绘于风筝之上。创作完成后,孩子们在博物院广场上将风筝放飞,让一只只承载着爱与感恩的风筝在广阔的天空中自由飞翔!

640 (2).jpg

640 (4).jpg

640 (5).jpg

珠玉玲珑——玉石手串制作活动

手串,又名“软镯”,是一种自新石器时代起便受到广泛青睐的腕部饰物形制。汉代文人史游曾在其《急就篇》中写道:“系臂琅玕虎魄龙,射鬾辟邪除群凶”。由此可知,古时人们结珠成串戴于手腕处,多是避凶驱邪之用。五一佳节的第二天,无锡博物院邀请了15组亲子家庭来共同制作一条玉石手串。活动现场,小朋友们精心挑选了自己喜爱的各色玉珠,构思其色彩搭配,并在家长们的帮助下将创意与心意串连于手串之中,装点腕间风采。

640 (1).png

640 (6).jpg

泥塑雅韵——惠山泥人彩绘活动

一抔惠山土,一双匠人手,塑就无锡泥人的传奇。惠山泥人是无锡的经典城市名片,相传已有400年的历史。在惠山泥人的制作技艺中,不管是捏塑还是彩绘,皆有讲究,每个步骤都是考验。在5月3日的“泥塑雅韵——惠山泥人彩绘活动”中,社教老师用大家熟悉的橡皮泥举例,形象的介绍了无锡惠山泥人“粗货”和“细货”的区别,让同学们更深入地了解惠山泥人的历史渊源,学习无锡的本土地域文化。接着,孩子们在家长的帮助下,按照“从上到下,先淡后浓,先白后黑”的顺序,聚精会神地给泥人素坯上色,感受泥土跃然指尖的生动,度过一个别样的五一假期。

640 (2).png

640 (8).jpg

640 (7).jpg

©2025 无锡博物院版权所有    @武汉数文科技技术支持 访问总计:4780678 苏ICP备1020753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