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微课|青铜文化系列学习——音乐之声(壹)
“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古人重礼制,“礼”划分了人的身份阶层,“乐”是指基于礼的等级制度,运用音乐缓解社会矛盾。在今天的微课中,我们结合“江河辉映——中原与江南青铜时代考古文物展”中的礼乐知识,带大家一起欣赏编钟的精美,了解礼乐制度的发展背景,感受中国“礼仪之邦”文化的深远。
礼乐器
礼乐器的历史背景
乐器的劳动起源说:原始时期,人们以打猎为生,他们偶然发现石头、兽骨等敲击时能发出声音,通过不同的节奏和力度,声音的强弱和声调会发生变化,由此可以给远处的人们发出信号或表达某种情绪,这便是最原始的乐器。
礼器是在原始社会晚期随着氏族贵族的出现而产生的 。进入商周社会后,礼器有了很大的发展,成为“礼治”的象征,用以调节王权内部的秩序,从而维护社会稳定。礼乐器通常会在征伐、宴飨、祭祀、节庆等场合使用。
百乐之首——编钟
而在众多传统的礼乐器中,编钟被称为我国古代的“百乐之首”,所谓“堂下之乐,以钟为重”。它是一种古老的打击乐器,形状上窄下宽,由青铜材料铸成。由于年代不同,编钟的形状也不尽相同,但钟身都绘有精美的图案。钟体的大小不同,敲击出的音调高低和声音强弱皆不同。编钟最早自商朝就出现了,那时只有3枚或者5枚一组,能演奏一些比较简单的古曲。西周时期,发展到了八枚一组,春秋时期发展到了十三枚一组,从战国直至秦汉都是其发展的巅峰时期,直到明清,它才开始落寞。
【长台关楚墓编钟】1970年的中国上空,一首激动人心的《东方红》乐曲,随着我国第一颗成功发射的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周游世界,响彻太空。当人们听到这清脆悦耳,空旷轻灵的声音时,除了为祖国的强大而感到欣慰外,还被这悠扬的乐声所感染。这声音来自于一件古老的打击乐器——春秋时期长台关编钟,是楚国墓出土的。这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最早最完整的青铜编钟,距今已有两千年的历史了,现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春秋战国长台关楚墓编钟故宫博物院藏
【曾侯乙编钟】这是一件战国早期的文物,1978年在湖北随县(今随州市)被成功发掘。它是到目前为止发现的数量最多、保存最好、音律最全、气势最宏伟的青铜编钟,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从造型上看:整套编钟由长短不同的两堵立面垂直相交构成,长748cm,高265cm,分为上、中、下三层,高度大约有8尺,一套编钟就可以占满一整个音乐厅舞台。它一共有65个钟体,其中最大的钟体重约406斤。整体由7根彩绘木梁固定,两端以蟠龙纹铜套加固。由6个佩剑武士形铜柱和8根圆柱承托。该编钟由合金材料铸成,装饰有人、兽、龙、花等纹饰,细致清晰,并刻有错金铭文。
战国曾侯乙编钟 湖北省博物馆藏
佩剑武士形铜柱
从音律上看:它的每个钟体都能奏出两个音调。上中下三层声音各异,最下层钟体较大,声音比较浑厚,最上层钟体较小,声音比较清脆。编钟上还标有和乐律有关的铭文2800多字,记录了许多音乐术语,显示了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的先进水平。
错金铭文
可以说它的出现刷新了编钟的精美和庞大的程度。这么一件沉醒了千年的乐器重新面世,对世界音乐史产生了举足轻重的影响。
【中华和钟】北京故宫在全世界享有很高的声誉,是我国乃至世界建筑史上的瑰宝。而它旁边的太庙却很低调,很少有人提及。在太庙里藏有世界最大的双音编钟,被列入了吉尼斯之最。这组编钟名为中华和钟,它是以曾侯乙编钟为原型铸造的,深刻还原了2400年前中国的古老文明。
中华和钟故宫太庙藏
参考文献:
彭林《礼乐中国》
杜迺松《青铜礼乐器》
人民日报文创《馆藏国宝》
李山《西周礼乐文明的精神建构》
来源:开放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