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印迹——无锡地区抗日战争文物展
展览时间: 2025年9月30日(周二) - 2026年1月04日(周日) 展览地点: 无锡博物院西区负一层展厅展览时间:2025年9月30日—2026年1月4日
展览地点:无锡博物院西区负一层展厅
门票:免票免预约(团队参观请提前电话预约:85727500 / 85727600)
八十年前,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新四军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在无锡地区殊死抗击日本侵略者,谱写了波澜壮阔、可歌可泣的英雄史诗,也留下了丰富的文物遗存,成为永远铭刻在无锡人心中的历史印迹。
为传承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铭记历史、缅怀先烈,无锡博物院遴选院藏无锡地区抗日战争文物,举办“烽火印迹——无锡地区抗日战争文物展”,共展出文物108件(套),近半数文物为首次公开展出。无锡市档案史志馆为展览提供了部分展品,并给予了学术支持和指导。
展览由“救亡呼声”“敌忾同仇”“江抗东进”“扩军建政”“铁军战歌”“浴血坚持”“夺取胜利”7个单元组成,以1931年至1945年的抗战历史时间线为轴,以文物为媒介,通过讲述文物背后的故事,引导观众走进抗日战争的烽火岁月,探寻八十年前梁溪之畔的屈辱与抗争,苦难与辉煌。
展览展出了一批与无锡抗战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密切相关的文物,如无锡最早的抗日救亡宣传刊物之一——1931年9月22日无锡县立初级中学编辑出版的《抗日救国专号》;无锡抗日青年流亡服务团(锡流)成员沙陆墟使用的军毯;江南抗日义勇军(江抗)指战员使用的大刀;谭震林在抗战中使用过的望远镜;无锡地区抗日民主政权建设的早期法规文本——1940年11月制定的《无锡县人民自卫会组织法(草案)》;新四军六师十八旅宣传机关使用的誊写钢板;华阿金烈士使用过的烟杆;无锡日军投降时交出的军刀。
无锡市档案史志馆为展览提供了1946年3月无锡县政府向江苏省政府呈报抗战期间财产损失清单的函件、1946年3月无锡私立辅仁中学向无锡县政府报送的抗战期间财产损失调查表等2件珍贵档案的影印件。观众可以通过档案记载的触目惊心的数字直观了解侵略者给无锡社会经济造成的严重破坏,珍爱来之不易的和平。
展览设置了NFC触碰聆听抗日歌曲的互动环节。观众通过使用手机NFC功能触碰指定位置,就能听到抗敌歌、大刀进行曲等10首耳熟能详的抗战歌曲,感受八十多年前抗日救亡的时代之音。
重点文物简介
1.1931年9月22日无锡县立初级中学编印的《抗日救国专号》
1931年9月19日夜,九一八事变的消息传到无锡后,无锡县立初级中学紧急行动起来,仅用4天就编辑出版了特刊《抗日救国专号》。《专号》的内设栏目有警辞、爱国歌、内忧外患之学生应有态度、抗日教材等。这是无锡地区最早的抗日救亡运动见证物之一。
2.无锡各界抗敌后援会赠送给无锡抗日青年流亡服务团(锡流)成员沙陆墟的军毯
1937年11月无锡沦陷前夕,一批无锡爱国青年按照党的指示西撤,在溧阳成立了无锡抗日青年流亡服务团(锡流),沿途又吸纳数十名成员,辗转千里,分别到达武汉、南昌,全部投身党领导的抗日队伍。1981年,沙陆墟向原无锡市博物馆捐赠军毯前,特意在军毯上缝了一块白布,记录下他参加锡流的经过和感想,并赋诗一首:“四十年前百少年,兵分五路气冲天。沙场浴血身何顾,四化长征一马先。”以纪念那段不平凡的革命经历。
3.江南抗日义勇军(江抗)指战员使用过的大刀
1939年5月,新四军第六团在叶飞率领下以江南抗日义勇军(江抗)名义东进,到达无锡地区。江抗以梅村为基地开展抗日斗争,先后取得黄土塘遭遇战、夜袭浒墅关车站、袭击日军虹桥机场等战斗的胜利,武器装备也得到了改善。这把大刀是江抗指战员东进到达无锡时使用的,后来将它留在了梅村小学校长童子明家。童子明将大刀藏在家中的猪圈内,1986年捐赠给了原无锡市博物馆。
4.谭震林在抗战时期使用过的望远镜
1940年9月,谭震林率江南抗日救国军东路指挥部(新江抗)来到无锡,开辟抗日根据地,大刀阔斧开展扩军建政工作。这副望远镜原来是新四军第二师副师长罗炳辉在一次战斗中缴获的战利品。1943年初谭震林到二师担任政委,罗炳辉将望远镜赠送给了他。1944年,谭震林又将望远镜转送给了无锡籍军工专家王新民,用来观察新研制的37mm平射炮的弹道和落点爆炸情况。1987年,王新民将这副望远镜捐赠给了原无锡革命陈列馆。
5.1940年11月制定的《无锡县人民自卫会组织法(草案)》
1940年至1941年,中国共产党和新四军在无锡地区开辟了抗日根据地,同时筹建抗日民主政权,先后组建了无锡县人民抗日自卫会、县政府、行署等各级政权机构。这部《无锡县人民自卫会组织法(草案)》规定了各级抗日自卫会的性质、机构设置、职能权限等,是无锡地区建立抗日民主政权过程中制定的具有法规性质的早期文本。
6.新四军六师十八旅宣传机关使用的誊写钢板
这块誊写钢板是新四军六师十八旅某部宣传机关1941年驻扎江阴期间使用的。部队撤走时,这块钢板就留在了房东家里。在当时,部队印制宣传材料都要先使用这种钢板刻写蜡纸,然后进行油印。虽然条件简陋,费工费时,十八旅在宣传文化战线上还是取得了不俗成绩,让笔杆子发挥了不逊于枪杆子的巨大威力。
7.华阿金烈士使用过的旱烟杆
这截残断的烟杆的主人华阿金是中共党员、地下交通员。他在梅村德仁里巷的家是地下党组织的机关和联络点。地下党干部来此开展工作期间,华阿金担任警戒放哨和联络工作。1942年6月6日,得到情报的日伪军突然包围了华阿金所在的村子,向村民逼问新四军的下落。华阿金为掩护党的干部和群众,挺身而出,被敌人连刺37刀,壮烈牺牲。
8.日军投降时交出的军刀
1945年8月15日,日本政府宣布无条件投降。在抗日武装的打击下,无锡地区大批日伪军停止抵抗,放下了武器。这把略装九八式军刀是日军在投降时交出的,原为日军军官佩用。它不仅是侵略者罪行的铁证,更是党领导下的无锡军民浴血奋战,夺取抗日战争最后胜利的光辉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