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锡博宝藏少儿说”第二期10件锡博宝藏简介

    活动时间: 2021年1月28日(周四)09:00- 2月28日(周日)17:00

    活动地点:

    已结束

详细介绍

1、金双鹿、银双鹿商标

这是永泰缫丝厂的著名商标:金双鹿和银双鹿。1896年,薛福成之子薛南溟与友人在上海成立永泰缫丝厂,1926年回迁到无锡南门,转交其留美归国的儿子薛寿萱管理,创立了金双鹿、银双鹿等品牌。其中“金双鹿”牌生丝曾经在纽约万国博览会上荣获金奖,畅销欧美各国,这两个商标上之所以是英文,也是由于这两个品牌的生丝是出口欧美国家的外销产品。

1.png

2、新莽 大泉五十铜钱范

新朝,是继西汉之后由西汉外戚王莽建立的朝代。新莽钱币制作精美,书法秀丽,是古代货币中的精品;“大泉五十”相当于货币面额,意思是一枚当五十枚五铢钱的大钱,一枚“大泉五十”,重量只及五铢钱的两个半重,却要当五十个五铢钱用,最终造成了通货膨胀。钱范,顾名思义就是铸钱用的模范,这件铜制钱范整体呈铲形,范内面自柄至尾有一道居中浇铸槽,浇铸口开在顶端。浇铸槽左、右两侧各有钱模两行,共四行。

2.png

3、元鎏(liú)金花瓣形银托盏

这件器物出土于无锡一个元代的古墓,墓主人叫做钱裕。它分为两个部分,分别是上面的盏和下方的托。大家看,这套托和盏造型精美,层层叠叠的花瓣就像一朵绽放的牡丹花一样,表面残留着鎏金的痕迹,依稀可见它曾经的夺目光彩。那么古人是怎么制作出这个造型的呢?这是用到了锤擛(yè)的工艺,锤擛是一种很古老的金属加工工艺,通过对金属坯料施加压力,使其产生变形以获得所需要的造型,也就是通过反复捶打、敲击使得器物成型,这对工匠的手艺有很高的要求;什么是鎏(liú)金呢?鎏金是古人用的一种“镀金”的工艺,它是将金和水银混合成一种泥状的物质,叫做金汞剂,涂到金属器皿的表面,水银是很容易挥发的,通过高温加热让水银快速挥发,这样,黄金就留在了器皿的表面。

3.png

4、东汉 四神规矩纹铜镜

这件汉代四神博局镜为圆形、圆钮、蝙蝠形柿蒂纹钮座,双线方格内为十二乳,间以十二地支铭文。方格四边中点各有一个“T”形纹饰,外圈还有“L”形和“V”形纹饰;铜镜上方是玄武与鹿、左有相背双青龙、下方是朱雀配羽人,右有白虎配山羊。规矩纹铜镜出现于新莽时期,并不断繁荣发展直至东汉中期。这面汉镜最神秘的就是它上面的T、L、V纹,这种纹饰一般称之为规矩纹,也有称博局纹者,只因其与汉代流行的“六博”游戏棋局布局相同。

4.png

5、元 海棠形貘纹金带扣

这件金带扣出土于无锡元代钱裕墓,整体呈四曲海棠型,中空,正面捶制出较小的海棠型凸纹,里面是一个高浮雕的动物,这种动物较为奇特,是我国古代曾经存活过的一种野兽,叫做貘。由于貘昼伏夜出又不喜群居的习性,唐朝的时候人们就认为神秘的貘能避瘟,因此元代金带扣以貘为图像,也有辟邪之意。带扣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皮带头,是腰带上的主要装饰。

5.png

6、元 至元通行宝钞(贰佰文)

元代是中国历史上纸币空前盛行的时期,元朝不仅自始至终使用纸币,而且形成了世界上最早的纯纸币制度。这张至元通行宝钞面额为贰佰文,出土于无锡元代钱裕墓。这张纸币是桑皮纸质,韧性很好,呈灰色,钞首通栏自右到左横书“至元通行宝钞”六字,纸币上方还写明“不限年日、诸路通行”八个字,说明它在大元帝国的领域内通行无阻。

6.png

7、明文嘉二泉图卷

纸本。纵33厘米,横167厘米。天下第二泉位于无锡市惠山山麓的锡惠公园内,因唐代茶圣陆羽评定天下水品而得名,被历代文人雅士歌咏、丹青圣手描绘。无锡博物院藏明代画家文嘉所作《二泉图卷》为无锡望族华氏旧藏,2012年由近代著名实业家、收藏家华绎之之子华仲厚、华叔和、华季平代表华氏家族无偿捐献给无锡博物院。全卷由六段合裱而成,内容计有秦宝瓒“天下第二泉”题字,文嘉设色二泉图,李梦阳、吴宽诗卷,秦金、邵宝、张衮诗及跋,吴炯、秦宝瓒题跋等。据诸题跋可知,“天下第二泉”五字原为赵孟頫手书,装于卷首,不知何故佚去,今为秦宝瓒补书。秦宝瓒补书“天下第二泉”五字为楷书,略参碑体,用笔方中寓圆。

7-1.png

7-2.png

这幅作品描绘的是明代惠麓二泉实貌。该泉为唐大历元年至十二年(766-777)由无锡令敬澄所开凿,现位于无锡市西郊惠山山麓锡惠公园内。相传唐代陆羽亲品其味,列为天下第二泉,遂名重天下,历代茶客不远千里前来汲取二泉水,关于二泉煮茶的著名诗篇、画作亦是数不胜数。宋徽宗时,此泉成为朝廷贡品。诗人苏东坡游无锡惠山,得饮此水,十分喜爱,留下了“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的名句。元代时,由于来惠山泉品茗和汲水太多,当地官员为了限制人员流量,便在惠山泉外围设卡收税。著名书家赵孟頫曾为惠山泉书写了“天下第二泉”五个大字,后被摹刻于泉亭后壁上。

文嘉此作为小青绿着色,行笔松秀稳实,皴染秀润,画境幽澹。款署:“天下第二泉图,万历辛巳三月三日,茂苑文嘉写。”万历辛巳年(1581)文嘉八十一岁,故为其晚年作品。

7-3.png

8、明张复西林园景图册

该图册为纸本设色,共十六开,由无锡藉著名收藏家陶心华先生收藏,后捐赠给无锡博物院。这是一件集艺术价值与历史价值于一身的珍贵文物,册后有晚清苏州著名收藏家顾文彬的长跋。根据顾式的题跋、西林园的主人安绍芳《西林全集》,及明代文豪王世贞的《安式西林记》等史料所记载的内容,原本图册中应绘有西林园三十二景,而目前仅剩十六景,另一半册页已在辗转流传中散佚。这个西林是明代著名收藏家安国所建,后来由曾孙安邵芳进行改造。这件作品的珍贵之处还在于,图中所绘的这座著名的园林已经不存在了,由于这幅作品,西林得以鲜活生动地再次呈现于我们面前。

如画中所绘的素波亭一角,浪不大,水很深,钓钓鱼,赏赏鸭,湖心亭中吹野风。有此闲情逸致当属世外高人。

8.png

8-2.png

9、元赵孟頫行书临兰亭序卷

纸本。纵24.5厘米,横65.5厘米。国家一级文物。

9.png

该书卷内容为王羲之写于东晋永和九年(353)的《兰亭序》,共28行,324字。东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綽等41位友人在浙江绍兴兰亭“修禊”,会上各人做诗,王羲之为他们的诗写下序文手稿。由于此手稿书法水平较高,遂成为“天下第一行书”。行文记叙了兰亭周围的山水之美和聚会时的欢乐之情,抒发了作者对于生死无常的感慨。

赵孟頫是元代最富盛名的大书法家,是元代书坛托古改制的主将。他涉猎古代名痕迹,刻苦临学,并融会贯通,自成一体。在练习众多名家中,对“二王”(王羲之、王献之)书法着力最勤,收益也最深,这件《兰亭序》便是赵孟頫临学之作。

本幅后隔水有诸多跋文。首跋内容如下:“此卷松雪晚年笔,笔力精神,清劲飘逸,拟之早年,如出二手。古人云:笔随人老。斯言也,岂欺我哉。成化十六年庚子六月大热,偶观此卷,挥汗书之。”末两行间还夹杂着两行残句:“仿松雪书几三十年,未能入室,懊恼……法必见多则进得眼,入心乃应之于手也。”跋文载于卞氏《式古堂书画汇考》一书,为杨士奇书。卷上并钤有“杨氏家藏”朱文方印、“士奇之印”朱文方印等杨氏鉴藏章。

其次是沈兆霖的一段跋文:“赵吴兴临兰亭殆数百遍,故传本綦夥,刻入快雪堂各本者莫论矣。以近季都下所见亦十数本,真赝杂出,工拙不同。藏者各私所好,谁与辨之?兹卷源流既确,用笔又十分清劲,自系晚年深造有得之作,宜二百兰亭主人奉为无上神品也。南来不意有此眼福,为识数语归之。时咸丰岁在壬子秋日,沈兆霖。”后钤“臣沈兆霖”白文方印、“郎亭”朱文方印。

第三跋为清末安徽歙县籍大收藏家吴云手书题识:“按卞氏书画汇考载赵集贤临兰亭卷,卷首有李西涯‘子昂亲笔’四篆字,后有杨士奇二跋,又有兰亭居士跋云。昔人有评孟頫画不如诗,诗不如字者。余观此卷,但觉其烂漫掩映,俱入神品,盖未敢以其言为确论云。时弘治戊申腊月十八日,兰亭居士识。今此卷失去西涯篆书,又失去兰亭居士跋,盖伧父另装赝本售人,殊可恨也。杨氏谓此卷松雪晚年,笔力精神,清劲飘逸,拟之早年,如出两手。余谓松雪书力追晋贤,脱尽宋人蹊径,而其生平得力,尤在兰亭。此卷为其晚年书,已入神化之域。余学禊帖二十年,收藏石刻并名贤墨迹几及二百种。此中甘苦,颇窥崖略。一旦得此无上神品,欢欣宝爱,寝兴与俱。欧阳公曰:足我所好玩而老焉。余于是卷固与性命相终始矣。道光戊申秋日,平斋吴云记于梁溪官舍。”后钤“吴云私印”白文方印、“平斋翰墨”白文方印。

最后一行跋文是项元汴题识:“元赵松雪临兰亭帖、名人题识,墨林项元汴珍秘,规字号”。下钤“项元汴印”朱文方印、“子京所藏”白文方印。)

10、现代蔡光甫无锡古运河皋桥图轴

10-1.png

10-2.png

10-3.png

皋桥位于惠山之北古运河与锡澄运河交汇处,是无锡市区段古运河的起点。建桥之地名皋墩,因皋墩地形偏高,所建之桥亦特别高大,曾为无锡第一高桥,故又称高桥。1970年桥被拆毁,现已不存。图中近处的皋桥处于丛树掩映之中,和远处熙熙攘攘的街市沿岸形成对比,显得祥和秀美。来往的船只和结队的鸭群却又添了几分热闹,使画面更加富有生活气息。

请使用微信扫描上方二维码报名活动
×
©2025 无锡博物院版权所有    @武汉数文科技技术支持 访问总计:4808938 苏ICP备1020753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