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宝说创团》无锡站海选:“锡”式魅力出圈,锡博团队燃动全场
时间: 2025年08月16日 浏览次数:61
8月9日下午,南京博物院里热浪未消,却挡不住现场的热烈——《探宝说创团》无锡站海选在这里正式开启。从屏幕上的文脉掠影到舞台上的鲜活演绎,这场裹着暑气的文化盛宴,让锡博文物的“锡”式风采与创意碰撞,在燥热中透出别样的生动,也为这场海选拉开了充满期待的序幕,一场与“锡”式臻宝的相遇,就此展开。
专家代言:任宝龙带你解读无锡瑰宝高足金杯
无锡博物院展览部副主任、副研究馆员任宝龙作为“文物代言人”,用生动描述带观众“看见”元“邓万四郎”款连生贵子纹高足金杯:“这只金杯的錾刻有多细?杯子内侧中央‘藏着’的连生贵子纹样,得凑近了才看得清。”从金银工艺的巧思到民俗祝福的深意,寥寥数语,就让这抹跨越八百年的金光,有了可触的温度。
讲解结束后,现场还特别设置了互动问答环节。围绕高足金杯的年代、纹饰寓意等内容提出问题,小朋友们听得格外认真,一个个举起小手争先恐后地抢答,生怕错过了展示自己的机会。答对问题的小朋友兴高采烈地接过无锡博物院精心准备的文创礼品,脸上洋溢着收获知识与礼物的双重喜悦,现场气氛十分热烈。
文物秀·国潮创演:《蟠桃会》里的“神仙”开口了,苏超舞蹈为文物喝彩
当文物里的神仙“活”过来,会讲些什么?文物情景剧《蟠桃会》让惠山泥人里的“王母娘娘”“八仙”竟真的从泥塑里“走”了出来,你一言我一语,把泥人背后的神话故事讲得鲜活有趣:从蟠桃会的寓意讲到文物的流转,从历史深处的记忆到此刻与时代同频的文化欢歌,台下观众听得入神,连小朋友都忍不住跟着念叨“要像泥人里的神仙一样开心呀”。
剧情尾声,苏超的舞蹈悄然融入。水袖轻扬间,舞步踩着故事的节奏起落,像是为这场“文物故事会”献上最灵动的喝彩。演出结束,台下掌声雷动——原来文物的故事,能这么有感染力。
护宝说:陈帅一讲《苔痕树影图》,让深奥书画“落地” 显意境
无锡博物院讲解员陈帅一接力分享,带来锡博镇馆之宝《苔痕树影图》的故事。“倪瓒的画,总让人觉得‘难懂’,但今天想带大家看看它的‘温柔’。”她的声音轻快又笃定,从枯树的“瘦劲”讲到修竹的“疏朗”,从淡墨的“留白”讲到折带皴的“骨感”,寥寥数语,就把画中“石润苔痕雨过,竹含清影风来”的意境铺展在观众眼前。
好的讲解不是讲“知识点”,是让观众在画里找到自己的影子——原来深奥的书画,也能这么“懂”人。
护宝说:志愿者邰丹丹的“文物情缘”,藏着无锡的多元温度
志愿者邰丹丹带着特有的热忱,分享起与锡博文物的羁绊。“在锡博做讲解的这些年,最打动我的,是文物里藏着的‘无锡性格’。”她笑着举例,“就像今年火出圈的‘小青炉’,釉色像极了无锡的春山;《蟠桃会》泥人里的热闹,藏着老无锡的烟火气;还有那些工商业文物,都是敢闯敢拼的城市记忆。”
没有复杂的细节,却句句带着真情:“每次看到观众听完故事后眼里的光,就知道——我们这些志愿者,不只是讲文物,更是在讲无锡的根与魂。”志愿者与文物的双向奔赴,原来这么动人。
文物秀·社教展示:陆易之手捏大蚕猫,指尖流转惠山泥人的祝福
无锡博物院非遗老师陆易之带来的社教展示,成了现场的暖心亮点。台前惠山泥团静静铺开,她指尖翻飞,揉捏、塑形,不过片刻,惠山泥便有了圆滚滚的轮廓:圆胖的身子稳稳立住,耳朵尖尖翘起,再以细泥勾勒出炯炯有神的眼睛——正是惠山泥人里寓意“辟邪纳福”的大蚕猫。
她一边捏制一边轻声讲解:“老辈人做蚕猫,讲究‘眼要瞪、身要圆’,瞪着眼能护蚕宝宝平安,圆身子藏着‘圆满’的念想。”说话间,最后一笔点睛完成,憨态可掬的大蚕猫在她掌心愈发鲜活。台下孩子们凑近细看,眼里映着泥人的灵动,现场的燥热仿佛都被这指尖的温度悄悄抚平。
不止于“启幕”:这场海选是文化的“活态邀约”,更盼创意接力
这场无锡海选的开启,不只是锡博文物的亮相,更是《探宝说创团》里“文物 创意”的生动序章——让文物会“说话”,让老故事有“新声”,更让文创灵感在互动中萌芽。
而精彩才刚刚开始:《探宝说创团》的“百宝争锋”全国招募正当时,无锡站的海选已拉开帷幕。不管你是想为无锡文物创演新故事,还是想亲手触摸这些“锡式臻宝”的文创衍生,都可以加入进来——毕竟,文物的生命力,从来都在“被看见、被讲述、被热爱”里。支持无锡博物院,参与文物创演,下一个让千年故事焕新的,或许就是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