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博新展|在笔墨间与往昔对话 无锡博物院藏士人信札展开展
时间: 2025年11月20日 浏览次数:29

“晚清的另一种打开方式——无锡博物院藏士人信札展”11月18日开展,本展立足本土文化资源,共展出无锡博物院藏晚清名人信札、书画、文房等100余件。
展览分为所谈皆国事、也作稻粱谋、翰墨寄雅韵、栽花笺纸中、书托踏雪鸿共五个单元,从历史背景、文人治生、艺文交往、花笺艺术和通信方式等维度展开,让纷纭的故纸联结成历史的桥梁,带我们走入那段风云激荡的过往,回望大时代远去的滚滚烟尘……
所谈皆国事
晚清士人信札的字里行间浮现着当时社会的种种矛盾和挑战,也凝结着个体生命与家国命运交织的群体性记忆,是中华民族在时代冲击下奋力图存的历史印记。


如李鸿章在1871年和1887年写给其幕僚薛抚屏的两通信札中,重点提到了“津门水患尤甚”等具体历史事件,成为后人了解晚清政治与社会的第一手材料。与此同时,潘祖荫贺左宗棠西征凯旋的信件,不仅展现了文人之间的礼仪往来,更折射出“塞防与海防”并重时期的国家战略抉择。

也作稻粱谋
书生亦须作稻粱之谋也!除了声名显赫、高官厚禄的顶层士人群体,仅有举人、秀才功名的中下层士人组成了这个国家更为庞大的知识精英群体。他们往往游幕于各路正式官员,并且积极开拓多元化的治生途径。

施医,是古代士人重要的谋生手段。如儒医薛抚屏,出生于无锡官宦世家,入李鸿章幕府,成为李府的家庭医生。后由李鸿章保荐,应召入宫为慈禧太后看诊,由此获宠,并授予官职,成为“以医入仕”的典范。


翰墨寄雅韵
晚清文人通过书信交流书画技法与品鉴心得,考辨金石古器的真伪源流,分享出版印刷业的新动向,探讨古籍善本的刊刻与流传。其中的书艺之美,尽显文人对雅韵的执着追寻,而书信的格套规范本身亦是礼义文化的载体。



栽花笺纸中
花笺艺术作为信札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本次展览的一大亮点。清末民初,随着商品经济发展与文化传播需求增长,一些晚清画家抓住时代机遇,突破传统文人画的局限,兼职承担起了商业美工与插画师角色。他们将绘画技艺融入实用创作,拓宽了画家的治生空间。
画家笔下的绘画作品和图案设计通过广告、包装、图书以及信笺等媒介,活跃在晚清和民国形形色色的生活场景中,推动了传统绘画在近代社会的应用转型。


书托踏雪鸿
官方驿站依旧传递着公文与官方信函,信局和信客承担了民间通信和寄送钱物的繁杂业务,近代意义上的邮政系统在清末新政中应运而生,新兴的电报业更以 “电波传书” 的方式彻底打破时空限制,成为引燃中国信息革命的世纪星火。传统与现代交织,多元邮路系统并行,勾勒出晚清社会通讯模式转型的独特轨迹。



“这些信札既是历史研究的珍贵资料,也是大家理解晚清社会的一扇窗口,我们希望通过这些真实的文字,带领观众穿越时空,感受到历史的温度,在笔墨间与往昔对话。”——“晚清的另一种打开方式——无锡博物院藏士人信札展”策展人 华辰成
展览安排

展览时间:2025.11.18-2026.3.5
展览地点:无锡博物院中区四层展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