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微课|古人也是“包包控”?画中藏着的时尚暗语①
时间: 2025年06月27日 浏览次数:9
你以为“包包是当代女生续命神器”是现代专利?错!千年前的古人早就深谙“包治百病”的快乐!从兽皮裹物到绫罗绣囊,从市井货袋到宫廷配饰,中国古代的包包藏着一部跌宕起伏的时尚进化史。今天就带大家扒一扒,老祖宗们背着的“奢侈品”里,究竟藏着多少惊喜!
一、包包“进化论”:从生存工具到时尚顶流
原始社会的“移动仓库”
早在原始社会,我们的祖先就get到了包包的实用价值!旧石器时代,人类在狩猎、采集等活动中,需要将物品带回居住地,于是出现了扎结等方式收集猎物的方式。最开始用树叶盛放,后来祖先们将动物的毛皮用锐利的骨角进行切割,再用筋或皮条穿系在腰间或背在背上。到了新石器时代,骨针的出现,使包袋的缝制更为精细。虽然没有logo和大牌设计,但这些充满野性美的行囊,可是人类智慧与创造力的最初证明!
新石器时代 武安磁山文化出土 长7.1厘米 邯郸市博物馆藏
商周战国的“功能细分”
进入文明社会,包包开始“内卷”。《诗·大雅·公刘》中提到“迺裹粮,于橐于囊”,这里的“橐”和“囊”就是包的雏形。“负书担橐”说的就是古代书生的可折叠式双肩包,而囊则是造型多样的封口包,如箭囊、币囊、荷囊分别为装箭的袋子、钱包、荷包,“囊”在人们各种各样的需求下层出“新品”。
当时佩囊因佩戴者性别的不同,材质也有所不同。一种用皮革制成,专用于男性;还有一种专用于女性,是用丝锦制成。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以皮革制成的佩囊,称之为鞶囊。
新疆鄯善苏巴什古墓出土的佩囊
秦汉官员的“另类标签”
秦汉时期,包包彻底玩出了新花样!朝廷要求官员们在衣袍外佩挂组绶。组是官印上的一条带子,绶是一种长条形的丝质带子,用以盖住装印的囊,那时的人们将它系在腹前或是腰侧。
朝廷以绶的色彩来标识官员身份的高低,官员们佩戴的“绶囊”成了行走的“官职说明书”——不同颜色、质地的绶带搭配相应的绶囊,就像现在的工牌,一看就知道你是几品大员。而文人墨客们则偏爱“书囊”,装满笔墨纸砚和竹简,走哪儿都透着一股儒雅气质,妥妥的古代“文艺青年标配”。
东汉 罗布泊楼兰遗址出土的彩绣云纹香囊
西汉 马王堆熏囊
盛世唐宋的“身份认证”
到了开放包容的唐宋,包包迎来高光时刻!唐代官员的身份证明制成鲤鱼形,称为鱼符。鱼符都会配个鱼袋,使用时系佩在腰间。用金子装饰并盛放金质鱼符的鱼袋,称为“金鱼袋”。
唐代女性则流行把香囊、荷包挂在“披帛”上,走起路来环佩叮当,氛围感直接拉满;宋代的“鱼袋”更是火出圈,虽然只是个空袋子,但它不仅是官员出入宫廷的“门禁卡”,更是身份的象征,堪称古代版“黑卡会员”。这一时期,刺绣、印染、编织等工艺大爆发,包包从实用品摇身一变,成了行走的艺术品。
南宋 褐色罗地贴绣牡丹莲花纹荷包
吐鲁番巴达木墓地出土的唐西州时期绢手提袋
明清街头的“浪漫密码”
明清时期,包包的设计更讲究“小心思”。种类更为繁多,如放烟丝的“烟袋”、放扇子的“扇囊”、放挂表的“表帕”等。
明 嵌宝石莲纹金盒 南京博物馆藏
而女性钟爱的“荷包”,则成了传情达意的神器。姑娘们亲手绣上鸳鸯、并蒂莲等图案,送给心上人,就像现在送限定款包包,藏着满满的爱意与浪漫。
(图源网络,权侵删)
参考文献:
[1]王妮.中国西部服饰文化发掘研究——包袋演进与设计[D].西安:西安工程科技学院,2006.
[2]尚民杰:《唐朝的鱼符与鱼袋》,《文博》,1994 年05期
[3]王雪莉:《浅论唐宋鱼袋制度》,《浙江大学学报》,2006年02期
[4]葛承雍 :《中古壁画与陶塑再现的挎包女性形象》,《故宫博物院院刊》,2020 年第 1 期,第 47-55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