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观神铸:宋徽宗瘦金体镇库钱
时间: 2025年09月08日 浏览次数:152
在北宋恢弘的货币体系中,有一种神秘而尊贵的钱币超越流通职能,成为王朝金融权力的象征——它们便是深藏于官库的“镇库钱”。而大观通宝镇库钱,因承载宋徽宗绝世书法与王朝鼎盛期的野心,成为中国古钱币史上最令人神往的传奇之一。
何为镇库钱?
镇库钱,又称“压库钱”或“镇库大钱”,是一种古代用于镇守仓库、庙宇、宫殿等重要场所的钱币。这类钱币并非用于流通,而是作为一种辟邪、祈福、镇宅的象征性器物。与普通钱币相比,其尺寸大而厚、精且少,具有极高的价值。
大观通宝
大观通宝是北宋徽宗赵佶在大观年间(1107~1110年)铸造的一种货币,以铜质为主,另铸有铁钱等,有小平、折二、折三、折五、折十等多种版式。据蔡绦《(国)史补》载:“国朝铸钱,沿袭五代及南唐故事,岁铸之额日增……至大观,上又为亲书钱文焉。”可见,大观通宝钱文系徽宗御笔。徽宗书法飘逸秀丽,融会贯通,号为“瘦金体”,又被称为“铁线书”。在北宋的钱文中,属徽宗的钱文最为精美绝伦。
大观通宝镇库铁钱
无锡博物院藏北宋大观通宝镇库钱,铁质,方穿圆钱,直径14厘米,如碗口大小,重690克。正反两面均有“大观通宝”四字,俗称合背钱。钱文书法为瘦金体,文字秀美,质地细腻坚硬,穿、外廓、字纹凸起,形制规整得体。这种大型大观通宝镇库铁钱极为罕见,是非常珍贵的品种。
大观通宝镇库铁钱 无锡博物院藏
宋代镇库钱往往由官府或皇家专门铸造,用于镇守国库、皇室金库或重要寺庙,以示“财宝安稳、国运昌隆”。这些钱不仅代表了当时高超的铸造工艺,也反映了统治者对财富和国家安定的重视。
大观通宝镇库钱,是历史与艺术的结晶。它不仅凝聚了北宋最后的辉煌,也映射出中国古代文化的深厚底蕴。
参考文献:
王春法主编.国博 薪火赓续 罗伯昭捐赠展[M].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2023.04.
高大伦等主编.中国文物鉴赏辞典[M].桂林:漓江出版社, 1991.12.
赵后振主编.太平天国钱币新考[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3.10.
朱浒:“大观通宝”旋读折三银钱考.《中国钱币》2013 年第5期, P10-12.
马定祥:谈大型“大观通宝”钱.《文物》1982年第6期,P77-78.
庞文秀:介绍一枚“大观”新品.《内蒙古金融研究》2003年第A3期,P349-350.
苏晔,文奇,孙竞著.古钱答问[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 2009.01.
中国金币总公司编,2018中国金币文化 第3辑,中国金融出版社,201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