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

正在建设中,敬请期待...

确定

锡博文物中的无锡抗战故事|《无锡抗日青年流亡服务团军毯》

时间: 2025年10月25日 浏览次数:344

“追循烽火印迹,铭记抗战功勋”锡博文物中的无锡抗战故事(二)

锡流壮举的见证——无锡抗日青年流亡服务团军毯

D5B3EBD5394A9402C5C75CFF98BB4AB5.jpg14e84f91-e250-4efc-b3be-fe1ea3ffa2f4.png

无锡各界抗敌后援会赠送给无锡抗日青年流亡服务团(锡流)成员沙陆墟的军毯。

无锡博物院藏,国家三级文物。

1937年11月,在《人报》担任编辑的沙陆墟参加了无锡抗日青年流亡服务团(锡流),撤离无锡前往内地寻找党组织,参加抗日工作。离锡前,无锡各界抗敌后援会向每位锡流成员赠送军毯一条,故沙陆墟的这条军毯上印有“无锡各界抗敌后援会置”的字样。沙陆墟带着军毯辗转千里,随队到达南昌新四军办事处,后又在江西、福建等地从事抗日宣传工作。

1981年,沙陆墟将军毯捐赠给了原无锡市博物馆。捐赠军毯前,他特意在军毯上缝了一块白布,记录下他参加锡流的经过和感想,并赋诗一首:“四十年前百少年,兵分五路气冲天。沙场浴血身何顾,四化长征一马先。”以纪念锡流行程千里投身革命的不凡壮举。

锡流——一次“小小的长征”

2.3.jpg

锡流行程示意图。

1937年11月无锡沦陷前夕,一批无锡爱国青年在中国共产党的号召下撤离无锡,准备前往宜溧山区开展抗日游击斗争。沿途他们又吸纳了一些进步青年,在溧阳周城成立了无锡抗日青年流亡服务团,简称锡流。由于抗战局势的变化,锡流改变了原定计划,决定向后方转移,与党组织取得联系。

2.4.jpg

锡流成立地溧阳周城。

锡流成员们凭着坚定的信念,克服重重困难,一边流亡一边开展抗日宣传,途径苏、皖、赣、鄂四省,历时一个多月,行程千余里,最终分别到达武汉八路军办事处和南昌新四军办事处,全部投身共产党领导的抗日队伍。在以后的岁月中,锡流成员大都成长为中国革命与建设各条战线上的骨干力量,其中19人在革命斗争中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2.5.jpg

参加锡流的部分女同志在江西弋阳的合影。

锡流在无锡抗日救亡运动历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锡流的亲历者、女作家菡子形象地将其比作一次“小小的长征”。它展现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燃烧着不畏艰险、团结向前的豪情壮志,更在沿途播撒下抗日救国的火种,为宣传动员民众抗日发挥了应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