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微课|醉马风流——名画中的唐装
唐代,似一场永不落幕的盛宴。长安城内,华裳如云,一丝一缕,皆是开明盛世的点点缩影。幞头、圆领袍衫、蹀躞带、六合靴,是当时男子服饰标配。而蔡光甫的《太白醉酒图轴》中,诗人李白却身着翻领服饰,是刻意为之?还是穿“错”了衣服?本期文博课堂,将揭开这幅院藏名画中的服饰秘密,探寻暗藏在古典韵味中的前卫气息。
无锡博物院藏•蔡光甫《太白醉酒图轴》局部
长安城|今日OOTD
唐朝作为中国历史上的“黄金时代”,其经济之繁荣,风气之自由、思想之开放,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也直接体现在了服饰文化上。假如一位唐代男装穿搭博主,想要获得流量,拍摄今日OOTD时,他需要哪些时尚单品呢?
(1)幞头:百变帽子戏法
起初只是一块朴实无华的包头方巾,用于方便日常活动。在唐代工匠的巧思下,完成了从实用品到艺术品的华丽变身。基础款的“平式小样”尽显质朴本色,但根据不同的场合、身份和喜好,还有硬脚、软脚、结头、硬顶等款式可供选择。
无锡博物院藏《太白醉酒图轴》中的“软脚幞头”,为文官与学士所好,内置巾子用以定型轮廓,再将两脚涂漆加厚,成为软脚,行动时颇为儒雅。另一院藏男侍俑所展现的是“结式幞头”,将垂下的巾子绕到头顶打结而成。而达官显贵则会镶嵌珠宝或刺绣,将不凡的审美和地位“顶”在头上。
(2)圆领袍:顶流百搭战袍
简约大气的样式、修身立体的版型、宽松舒适的剪裁,使其成为人手一件的日常百搭外套。无论是骑马射箭,还是出入庙堂庆典,穿上它都能显得挺拔而干练。这位“潮流icon”,为壮大汉服体系也做出了极大贡献。
《汉殿论功图》中,汉高祖刘邦与大臣的交领右衽,是常见的汉服形制之一。而《步撵图》中唐太宗李世民的圆领袍却样式迥异——左右襟在胸前交叠掩合后,要上提至颈部,并固定在颈一侧,形成一个闭合的圆形领口。这种穿搭,虽在汉代壁画中就已显露雏形,但作为固定常服是在唐代。
《汉殿论功图》交领右衽|《步撵图》圆领袍
那么《太白醉酒图轴》中,诗人李白那看似”衣冠不整”的翻领,是画家的失误吗?并不是,反而是当时的最in穿搭!说到这儿,就不得不提另一位顶流——胡服。
《唐书‧五行志》载:“天宝初,贵族及士民好为胡服胡帽”,那时长安城,外着翻领窄袖,将两襟交叠的胡风穿法,是妥妥的流量密码!在非正式场合时,可将圆领的一边松开下垂形成翻领,随意又舒适。而蔡光甫作画时,便是结合了李白的性格、醉酒的情境、开放的风气及胡风的盛行,为诗仙“解开了衣领”!看似不合常理,实则万象归一。热播剧《长安十二时辰》主角张小敬的就参考了这一穿搭。
《太白醉酒图轴》与《长安十二时辰》相似穿搭
除了男装,女着胡服也极为流行。《新唐书•五行志》中称:“妇人则簪步揺钗,衿袖窄小。”《长安十二时辰》中的婢女檀棋,其服装明显是外来式样与汉服的结合——翻领小袖袄配蹀躞带,条纹间道裤衬乌皮靴。看来,女性服饰不仅有“慢束罗裙半露胸”的柔美,也有“细氎胡衫双袖小”的英气。
西安博物院藏•胡服女立俑与《长安十二时辰》服饰对比
(3)蹀躞带:经典万能腰带
要说男子配饰中最为实用的,便是蹀躞带。带间有带环,可佩挂各种随身物件。《旧唐书》记载:“武官五品以上佩蹀躞七事。七谓佩刀、刀子、砺石、契苾真、哕厥、针筒、火石袋等也”,足见其功能之强大。
但我们实际观察唐代壁画会发现,很少有挂满七事的实例,有时只有一件。蔡光甫笔下的时尚达人李白同样深谙“留白”的美感,直接空挂,不饰一物。
唐代壁画
蹀躞带
(4)六合靴:精密工艺标杆
所谓“六合”,是指制作前先将皮革染黑,然后根据靴子的造型,将皮料裁剪为大小不等的六块,再缝合成靴,堪称唐代精密高级工艺的典范。这种高帮的靴子厚实、耐磨、保暖,原先是生活在漠南漠北草原,或沙漠上常年骑马的游牧民族所穿,至唐朝,发展为常服穿搭。
《八达游春图》中的乌皮六合靴
胡汉Tag|破圈联名
唐代服饰能成为中国服饰史上的巅峰,其成就实为本土精粹工艺与异域文明滋养共同造就的。既植根于本土文明的深厚底蕴,亦得益于开放包容的时代气息。
(1)本土技术硬核
在原料方面,发达的农耕文明提供了坚实的保障。棉麻种植的普及,使“布衣”一词真正成为庶民阶层的写照,而桑蚕养殖规模的扩大,丝绸产量的大幅增加,又为贵族阶层创造了“云想衣裳花想容”的奢华。
工艺技术的精进也功不可没,在草木染技术熟练应用的基础上,拓展了套染工艺,使得配色从青、绛、黄、白、皂、紫等单色,升级为黄 青,黄 白等间色效果。再加上纺织和刺绣工艺的开挂,终是让轻纱薄如蝉翼,重锦灿若云霞,还造就了一段关于绫罗绸缎美丽佳话:相传唐玄宗梦游广寒宫之时,见到仙女们随仙乐翩翩起舞的情境,便暗中记下了乐曲,归来后让乐师作成了《霓裳羽衣》曲。
单色|间色
(2)丝路文化浸染
丝绸之路自古以来便是连接东西方的纽带,而服饰即为一种可见的文化标志自然受其影响,色彩由沉闷单一变得华彩熠熠,甚至可以通过配色区分等级。
紫色和金色在波斯文化中是高贵和权力的象征,唐朝将这种理念转化为“品色衣”制度。《旧唐书》载“天子常服唯以黄袍及衫,后渐用赤黄,遂禁士庶不得以赤黄为衣服杂饰。”《通典》里又规定:“三品以上服紫,四品、五品以上服绯,六品、七品以上绿,八品、九品以上青”。这便是唐代“以色明秩”的官服制度。
王朝命运的印记
相对于其他任何朝代,唐代服饰的空前开明另后世惊叹。但在绝代风华之下,仍是君主专政的社会,皇权始终如悬顶之剑,不容臣民丝毫的僭越。当我们通过《太白醉酒图轴》去探讨服饰的流变之时,并不仅仅是为了挖掘一个时代的审美风尚,更试图从一幅徐徐展开的画卷中,摸索出大唐帝国的兴衰荣辱——简约潇洒、衣袂飘飘是唐;织金错彩、富丽华美亦为唐。
史料书册可以记下江山图景,岂不知金丝银线也能绣出王朝命运?
参考文献:
《唐代服饰特点初探》江倩倩
《从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看唐代服饰美学变迁》温静 杨若欣
《古代丝绸之路对唐朝服饰交流的影响》徐晓双
《论唐代服装的特点》彭歆
《从敦煌壁画窥探唐代服饰美学》谢晓茹
《唐代服饰的历史演变与艺术特征研究》焦燕
《女扮男装绝非戏说:唐代的日常服饰有哪些外来元素?》国家人文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