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炉:古代人的“掌中宝”

时间: 2024年01月22日 浏览次数: 3856

松灰笼暖袖先知,银叶香飘篆一丝。

顶伴梅花平出网,展环竹节卧生枝。

不愁冻玉棋难捻,且喜元霜笔易持。

纵使诗家寒到骨,阳春腕底已生姿。

——清·张劭《手炉》

凛凛寒冬,羽绒服、热水袋、暖宝宝……想必不少小伙伴的“防寒装备”都已就位,各种御寒措施一应俱全。那么在此之际,古人是如何御寒取暖的呢?为此,他们设计了一种专门捧在手上的取暖神器——手炉,后来成为文房、民间乃至旧时宫廷广泛使用的取暖工具。

1.jpg

《甄嬛传》中娘娘们使用的铜手炉


手炉既可以捧在手心上,也可以笼进袖内,所以又名“捧炉”、“袖炉”;因炉内装有炭火,故也称“火笼”。手炉在我国历史悠久,但论其起源,说法不一。一说源于楚国,楚地潮湿,楚人将香草放入带孔的熏炉中焚烧散气,继而发明手炉。另一说源于隋代,隋炀帝南下扬州时,正逢严寒天气。江都县官许伍为讨好隋炀帝,命匠人赶制一副手炉,内置火炭,献给炀帝取暖,炀帝称之为“手炉”。但此二种说法目前并未被证实。

据《中国文化知识精华》介绍,唐代已开始出现铜手炉,只不过仅限于少数官宦人家使用。明清时期,手炉的制作工艺达到顶峰,我们从存世的实物、史料与文学、书画作品中,不时可以寻觅到佐证。据江、浙、沪手工业志介绍,当时江南一带制炉作坊不下千家,出现了张鸣岐、潘丰祥、赵一大等名噪一时的制炉名匠。他们制作的手炉,格调高雅,精美绝伦,形、艺、韵、意俱佳,堪称工艺品中的珍品。

2.jpg

清 陈枚《月曼清游图》册·寒夜探梅局部 故宫博物院藏

3.jpg

清 陈枚《月曼清游图》册·踏雪寻诗局部 故宫博物院藏

无锡博物院藏清“张鸣岐制”款铜手炉,长14.5厘米,宽11厘米,高7.5厘米,重561克。炉为红铜,炉身呈海棠形,光素无纹,使用痕迹明显。为方便随身携带,炉身与提梁接口用铆钉牢牢固定,并迎合整体造型设计成海棠形,十分素雅。无足平底,底中间錾刻“张鸣岐制”四字一行阴刻篆书款,字形方正,线条流畅。椭圆形炉盖刻有镂空的几何纹、花卉纹、连珠纹等,纹饰呈对称式分布,细密有规律,灵透轻盈。近口缘处设子母口,可与炉身盖合,严密紧实。整体造型,光洁圆浑,精巧而古朴,手感沉实,观赏性与实用性兼备。

4.jpg

清 “张鸣岐制”款铜手炉 无锡博物院藏

5.jpg

炉盖

6.jpg

款识

张鸣岐,“嘉兴人,善制铜手炉,质匀花纹工致,以足踹之不瘪,一时重之,呼为张炉,朱彝尊尝咏之”。他制作的铜炉可与时大彬的紫砂壶媲美,当时有“大彬壶,鸣岐炉”的美誉。清人彭孙遹曾在《金粟闺词》咏其温炉云:“薄寒初荐锦氍毹,朔气空中通坐隅。不惜马蹄金一饼,鸳鸯湖畔铸张炉。”


《辞海》记载:“冬日暖手的小炉,多为铜制,”少数用银、瓷、铁等制成。手炉由炉身、炉盖(炉罩)、提梁组成。炉身用来盛放火炭与炭灰,炉盖上设小孔,用以通风并散热,提梁以便握持、携带。手炉造型丰富,做工精美,有圆形、方形、椭圆形、六角形、八角形、瓜棱形、灯笼形、鱼篓形、梅花形、海棠形等;炉身和炉盖上的纹饰极为丰富,通常炉身采用雕凿和錾刻工艺来表现福禄寿喜、花鸟虫鱼、人物山水等题材;炉盖通常采用镂空和錾刻工艺制成各种规则的几何图案及“五蝶捧寿”、“梅兰竹菊”、“喜上眉梢”等吉祥纹饰,表达了古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7.jpg

清 画珐琅开光手炉 故宫博物院藏

手炉不仅可以取暖,而且有焚香的功能。《红楼梦》十九回写道:“袭人……向荷包内取出两个梅花香饼儿来,又将自己的手炉掀开焚上,仍盖好,放在宝玉怀里。”每到寒冬之时,古人喜欢将香料随炭饼一并放进炉内,一炉两用,既能带来融融暖意,又可怡情悦性。做工精美的手炉,还被文人雅士当做书斋清玩,是冬季几案上的常备雅器。《遵生八笺·起居安乐笺》中有一段记载:“焚香携炉,当制有盖透香,如倭人所制空罩盖漆鼓熏炉,似便清斋焚香,炙火熏衣,做烹茶对客常谈之具。今有新铸紫铜有罩盖方圆炉,式甚佳,以之为袖炉,雅称清赏。”手炉,俨然成了既实用又能把玩的艺术品,它曾陪伴多少文人雅士度过寒冷的漫漫长夜,又在枯燥的读书生涯中,平添了几许“红袖添香添暖”的温情。


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进步,手炉逐渐失去了使用价值,但它凝聚着中国历代手炉匠人的卓越智慧,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


参考文献:

金根源、张正望编著:《中国民间手炉鉴赏》[M],苏州:古吴轩出版社, 2008.11。

姜晋、潘嘉来著:《中国传统手炉》[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05。吕佳著:《古人的日常生活 把玩》[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22.05。

李豫闽主编:《中国设计全集 第17卷 用具类编 民俗篇》[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10。

©2025 无锡博物院版权所有    @武汉数文科技技术支持 访问总计:4843104 苏ICP备1020753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