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微课|成长漫游 :琳琅史迹•陈设玉
陈设玉,作为古代玉器中的重要品类,不仅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还展现了高超的琢玉技艺。陈设玉流行得较晚,一般认为它们在汉代以后才逐渐形成规模和一定的标准,在唐代以后才发展起来,到明清两代达到鼎盛。在明清皇室及富贵人家的厅堂及书房之中,无不摆放着精美的玉器陈设品,以此来彰显自己的文化品位和修养。在今天的微课中,我们将以清宫陈设玉为切入点,带领大家了解其种类、纹饰、雕工和历史,探究其造型艺术和文化寓意。
圆雕动物
动物是中国古代玉雕中的一个重要题材。明清时期的动物形玉雕多具有吉祥的寓意,也有一些是日常生活中备受人们喜爱的宠物,形神兼备,惟妙惟肖。明清时期的玉雕动物一般都兼具陈设、玩赏和文房镇纸的多重功能。
清 青玉十二生肖—龙 故宫博物院藏
【清 青玉十二生肖】十二件生肖像为坐姿各异、手中持有不同器物的兽首人身像。中国的十二生肖与十二地支搭配,其组合依次为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已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戍狗、亥猪,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套十二生肖形象生动,雕琢细腻,为清代玉雕风格。
圆雕植物
明清时期的圆雕植物,与圆雕动物相似,多为具有吉祥寓意的植物品种,形象美观生动,兼具陈设、玩赏和文房镇纸的多重功能。
清 翠玉白菜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清 翠玉白菜】菜身洁白、叶子翠绿,菜叶上停留的两只昆虫是寓意多子多孙的螽斯和蝗虫。蝗虫与螽斯的每一根触角都清晰可见,每一处都彰显制作者的精湛技艺。这件原是紫禁城永和宫的陈设器,永和宫为清末瑾妃所居住的宫殿,据说这件翠玉白菜是她的嫁妆。白菜寓意清白,象征新嫁娘的纯洁。昆虫则象征多产,祈愿新妇能子孙众多。自然色泽、人为形制、象征意念,三者搭配和谐,成就出这件不可多得的珍品。
居室用品
居室用品包含生活中的各个方面,玉器造型或高古或新颖,工艺雕琢都十分精美。多为实用器,因为材料稀有,所以制作非常精致小巧,在工艺上无所不用其极,主要表明华丽贵重,并且多将多种材质结合使用,兼具实用性与观赏性于一身。
清 黄玉佛手花插 故宫博物院藏
【清 黄玉佛手花插】明清时期的花插造型多样,其中很多模仿动、植物形象雕成,所模仿的动、植物一般都具有吉祥的寓意,形神兼备。同时也有很多是模仿古代青铜器的造型,即以仿古玉器作为花插的。这件花插选材精良,造型丰润鲜活,与深色器座相配显出了庄重大气的艺术效果,为清中期玉器的代表作。佛手是一种果实,俗称佛手柑,因为它的外形像人手,一端生长时裂开,分散像人的手指,所以称作佛手。佛手因“佛”与“福”谐音,被当作吉祥物,常与桃及石榴一同出现并被称为“三多”,即多福,多寿,多子。
清 青玉寿字勾云夔龙纹烛台 故宫博物院藏
【清 青玉寿字勾云夔龙纹烛台】玉质温润,外盘腹浮雕两组夔龙纹,夔龙面部凸出,椭圆形大眼,云形大鼻。下截柱带鼓腹,鼓腹上雕琢四组双螭捧团“寿”字。烛台置于铜胎掐丝珐琅器座上,珐琅座装饰回纹、覆莲纹及兽面纹,风格与玉烛台一致,可见当时为统一设计。烛台为一对,是一组供器中的一种。供器一般一组五件,包括一只香炉,一对烛台,一对花觚,称“五供”。五供又称“五献”,是将香、花、灯、水、果五种献祭品献于神坛之上。这对烛台原来陈设在慈宁宫,为皇太后所用。
明 青玉甪端熏炉 故宫博物院藏
【明 青玉甪端熏炉】明清时期,各种佛事、祭奠活动都需要烧香,因此香具是极为常用的生活用具,兼具陈设与实用功能。甪端首即为熏炉盖,中空,可贮香料,香气可透过兽的口、鼻散发出来。甪端是明清宫廷重要的陈设用品,皇帝的宝座两侧常设有甪端与香筒,一般都两两相对,器形也相对较大。这件甪端尺寸较小,应是用在室内熏香的陈设品。
装饰摆件
装饰美化作用是装饰摆件玉器的突出特点,本身具有较强 的观赏性,它们的作用也在于装饰富贵人家的居室陈设,来显示主人的身份地位和兴趣品位。
清 桐荫仕女玉山 故宫博物院藏
【清 桐荫仕女玉山】玉山子即圆雕山林景观,制作时先画平面图,再进行雕琢,因而又常用图来命名。玉山子上分别雕出山林、人物、动物等,层次分明,各具形态,从取景、布局,到层次排列都表现和渗透着绘画的章法。这件为白玉质地,上有褐黄色玉皮。以月亮门为界,把庭院分为前后两部分,洞门半掩,门外右侧站一女子手持灵芝;门内另一侧也站立一女子,手捧宝瓶,与外面的女子从门缝中对视,周围有芭蕉树、石凳、石桌和山石等。从内容到风格都仿油画《桐荫仕女图》而作,所用玉料实为雕碗后的弃物,但玉工巧为施艺,庭院幽幽,人物传神,人们似乎可以听到两女子透过门缝的窃窃私语,是清代圆雕玉器的代表作。
清 翡翠福禄寿纹插屏 故宫博物院藏
【清 翡翠福禄寿纹插屏】插屏是一种可组装的屏风,宋代开始出现,放在几案上或砚台边,是用来挡蔽风尘和观赏的小型砚屏。到清代,小型砚屏的结构基本上都是屏心与屏座分开,可组合安装的,所以通称为“插屏”,它的表面多碾琢绘画题材的图案。这件插屏翠玉颜色鲜碧,色泽均匀,内闪白色晶体。一面雕山石、云朵、瀑布、流水和松树,三位老寿星手中各执灵芝、如意和桃实,作互相问候行走的状态,寓意“福、禄、寿”。另一面琢填金楷书“御制福禄寿三星赞”词。
清 白玉龙凤灵芝如意 故宫博物院藏
【清 白玉龙凤灵芝如意】如意,起源于爪杖,因为爪杖能搔到背部手抓不到的痒处,甚如人意,而得名“如意”。又因为古人常握在手中,而得雅号“握君”。明清时期,如意成为寓意吉祥的陈设品。在清宫,每逢帝后寿辰或重大庆典,各个王公大臣都要进贡如意作为贺礼。这件如意头部浮雕有一大二小三朵灵芝图案,并巧妙融入蝙蝠与火焰珠元素,寓意吉祥如意、福寿双全。柄身高浮雕展现游龙与凤衔牡丹的壮丽景象,并点缀小朵灵芝,增添雅致韵味。游龙形象生动,双眼用管钻工艺雕琢,深邃有神,彰显威严气势。凤凰则用阴刻技法刻画双眼,眼线细长柔美,更显温婉姿态。整体设计巧妙融合传统吉祥图案与精湛工艺,尽显高雅与尊贵。
文房用具
笔、砚、镇纸、笔筒等文房用具是中国传统书写方式的产物, 用玉制成的文具区别于常规的竹、木、石材料,所以更受文人的 推崇和青睐。明清时期,玉制文房用具流行,设计和装饰上多有独到之处,造型采用动、植物花纹样式,充满着清新活泼的自然情趣和吉祥含义。
明 玉卧兽形砚滴 故宫博物院藏
【明 玉卧兽形砚滴】砚滴一般配有滴注,可用滴注将所储蓄的水吸出,滴在砚台里。这种砚滴在明代又被称为“水中丞”,除用于蓄水外还是文房内的陈设品。这件砚滴玉色青白,卧兽形,略仿汉代辟邪的样式,但有较大变化,兽头有双角,粗眉,大眼,口衔小羽觞。腹部有“乾隆年制”四字款,为后刻。背部有孔可通腹部,腹内空可蓄水。
清 白玉雕竹形臂搁 故宫博物院藏
【清 白玉雕竹形臂搁】凸面雕琢一只牵牛虫伏在竹上,并出廓雕小竹一枝,凹面对应浮雕7道竹节。所配木座也为竹节造型。清宫中的臂搁品种很多,有漆、竹、木、象牙、玉等制品,而玉臂搁为等级最高的一种。这件臂搁造型生动,颇富自然的趣味,润洁的玉质白中透青,清雅宜人。
在岁月的长河中,这些清宫陈设玉器虽历经沧桑,却依旧保持着那份不朽的美丽与神韵,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让后人得以窥见那段辉煌的历史片段。而它们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与艺术价值,也将在未来的日子里,继续闪耀着独特的光芒,成为中华文化宝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王月前《修身齐家的雅器—中国国家博物馆古代陈设玉藏品巡鉴》
周颖《明清玉器形态及文化内涵研究》
图片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