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微课|琳琅史迹•礼玉①

时间: 2024年08月03日 浏览次数: 1438

6401.jpg

180Px.png

“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早在周朝,系统化的礼乐制度便已形成,更是出现了“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的说法。本篇微课以院藏礼玉器文物为核心,通过历史、神话带大家生动解读其中隐藏的礼制象征,参考文献、史书一起探究古人对自然万物和社会秩序的理解与感悟。

玉制六器——玉壁

(1)肉好之争

玉璧是中国玉器中出现最早并一直延续不断的品种,但因古人的制作工艺并未到达标准化,因此出现了“肉好之争”。“肉”指的是边缘器体,“好”指的是穿孔部分。《尔雅•释器》根据中央孔径的大小将其进行了细分:“肉倍好,谓之璧;好倍肉,谓之瑗;肉好若一,谓之环。”

以无锡博物院藏四件文物为例。图1「清蟠螭纹玉璧」是“肉倍好”,即宽边小孔径,典型的玉璧形制。而图2的「明玉瑗」反之,为“好倍肉”,即窄边大孔径,为玉瑗。图3「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玉环」则“肉好若一”,即边宽与孔径相同,故称玉环。图4的「汉龙形玉玦」较为特别,因外环上有缺口,故得名玉玦。

图片1.png

各时期玉璧4件•无锡博物院藏

(2)苍璧礼天

无论孔径与边宽的比例如何变化,可以明确的是,玉璧是指中央有穿孔的扁平状圆形玉器。《说文解字》称:“璧,瑞玉圜也”。因形圆而象天,又因天空为苍色(青灰色),故“以苍璧礼天”。

玉制六器——玉琮

(1)八方象地

玉璧因形圆礼天,可玉琮却不是因形方礼地,而是因其指代着八个方位。浙江省博物馆藏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时期的「玉琮王」很好地诠释了这个说法,它是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也是目前良渚文化中,唯一在琮体四面都完整刻画了神人兽面像的玉琮。

器物呈扁矮方柱体,内圆外方,中间对钻圆孔。琮面由竖直槽一分为二,由横槽分为2组4节,用浅浮雕和细线刻工艺雕琢出八个神人兽面纹。纹饰上部是戴着羽冠的人面,下部是兽面及利爪。

图片2fb.jpg

玉琮王•浙江博物馆藏

图片3fb.jpg

神人兽面像

(2)黄琮礼地

为何郑玄补注《周礼》时称:“琮,八方象地”,但我们看到的玉琮却是四方体?当我们将观察视角由“琮面”变为“琮角”时会发现,每一角的兽面双眼分别看向两个方向,四角八眼便是看向八个方向——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西南,故而象地,又因大地为黄色,故“以黄琮礼地”。

玉制六器——玉圭

(1)析圭而爵

史书记载:“汉武帝时期,边郡百姓听闻烽火燃起,皆摄弓而驰,荷兵而走,流汗相属,唯恐居后;触白刃,冒流矢,义不反顾,计不旋踵。因此立功之人,析珪之爵,位为通侯,死遗显号于后世,传土地于子孙。”

文中将玉圭的用途表达的很明确,它是封官授爵的凭证,并且爵位不同,尺寸职能也不同。如:周天子所执“大圭”长三尺,公爵所执“桓圭”长九寸,而伯爵所执“躬圭”,只有七寸。再如:持有“琬圭”者有行使嘉奖的权利,而持有“琰圭”者有行使处罚的权利。

(2)青圭礼东

郑玄注《周礼.大宗伯》称:“圭锐,象谷物初生。”结合院藏文物「清兽纹玉圭」可以发现,器型上部尖锐、下端平直,整体呈片状长条形。其尖锐处似谷物、草木在春季发出青色嫩芽尖,正如“日出东方”,代表着新生、锐气,故“以青圭礼东”。

图片4fb.jpg

清兽纹玉圭•无锡博物院藏


参考文献:

《史记•大宛传》司马迁

《殷商玉璧名实考》杜金鹏

《琮象八方说玉琮》国家文化市场调查评估中心

《中华第一玉琮浮想——草鞋山人的精神进化》经济观察报

《文学人类学“四重证据法”的应用实践》柴克东

《玉石神话学:探源中华文明史之密钥》魏宏欢

《从“玉琮王”看灿烂的良渚文化》文锦汇

《小知识玉之器文化•第一节六器》有儒玉府

《玉璜如何“统一”中国:以“夏后氏之璜”神话为中心》 唐启翠

©2025 无锡博物院版权所有    @武汉数文科技技术支持 访问总计:4777663 苏ICP备1020753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