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瑛与他的“武林派”山水画传奇
明末清初,画坛流派纷呈,名家辈出。在“松江派”、“嘉兴派”、“常州派”风起云涌的绘画时代,蓝瑛与其创立的“武林派”(所谓“武林派”,因杭州古称武林而得名。)如同一股清流,在流派林立的画史上占据了一席之地。
蓝瑛(1585出生,1664年尚在),字田叔,号蜨叟,晚号石头陀,明末清初杰出的山水画家,兼工人物、花鸟。蓝瑛出生于浙江杭州一个平凡的家庭,自幼便展现出过人的绘画天赋,其一生以绘画为职业,是一位勤奋且高寿的画家。在近八十年的人生中,蓝瑛为后世留下了大量的绘画作品。
蓝瑛早年主要临摹唐宋元名作,偏爱黄公望,又受松江派的影响,早期画风细谨工致,面貌多样。
二十三岁时,蓝瑛移居松江,求教于书画名家孙克弘(约1533—1611),并有幸结识艺坛大咖董其昌(1555—1636),得以长期随侍左右。在董其昌的帮助下,他结识了松江众多名人。在此期间,蓝瑛游历南北,饱览名胜,开阔了眼界,大大丰富了创作内容,画风也逐渐成熟。
明 蓝瑛 仿一峰山水图卷
纵25厘米,横344.5厘米
无锡博物院藏
中年后,大约在蓝瑛50到60岁期间,蓝瑛的画风发生了转变。他融自然造化,博采众长,将南北派山水画风相融合,绘画面貌呈现出苍古峻厚,秀润淡雅的特点。
明 蓝瑛 一江秋水图轴
纵95.5厘米,横37.8厘米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美术馆藏
晚年时期,蓝瑛回到故里杭州,以卖画授徒为乐,影响深远。晚年是蓝瑛一生绘画创作最为成熟和辉煌的时期。他在融会贯通前人技法的基础上,开创了纵横奇古、朴茂雄劲的绘画面貌,并自立门户,成为了“武林派”的掌门人,以独特的画风驰骋画坛。
明 蓝瑛 华岳高秋图
纵310.9厘米,横102.2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明 蓝瑛 青山红树图轴
纵177厘米,横92厘米
无锡博物院藏
蓝瑛的山水画作品,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青绿为主的设色山水;另一类是以浅绛为主的水墨山水。他的浅绛水墨古朴苍雄,青绿山水则明丽简劲,尤其是没骨青绿山水更具特色。蓝瑛所创立的武林派,形成了独特的“蓝氏语言”,追随者众多。除蓝瑛的次子蓝孟,孙子蓝深和蓝涛外,还有不少从学的弟子。明末大画家陈洪缓、禹之鼎等人都曾拜在他的门下。
明 蓝瑛 白云红树图
189.4 厘米× 48 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参考资料]
[1] 王伯敏.中国绘画通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
[2]史仲文.丛书主编,王瑾瑾、陈宇飞主编.明代绘画艺术史[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22.
[3]王一韬.蓝瑛青绿山水画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21.
[4]胡光华.蓝瑛及其武林派的山水画[J].上海大学艺术研究院,2006:3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