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逸的山水情——明沈周虎丘恋别图
江南,山峦浑厚,群揖环抱,沉雄苍秀。江南烟雨迷蒙的山色风光和历史人文,成为历代书画大家的精神归属,他们将峰峦叠嶂挥洒于笔下,达到可观、可游、可居的艺术境界,开创了具有浓厚时代气息和崭新审美意识的独特意境。
明 沈周 虎丘恋别图 无锡博物院藏
纵70厘米,横27厘米
沈周(1427-1509),字启南,号石田,晚号白石翁,人称白石先生,长洲(今江苏苏州)人。世代隐居吴门,居苏州相城,父亲恒吉,伯父贞吉,都以诗文书画闻名乡里。沈周是明代吴门画派的创始人,与文徵明、唐寅、仇英合称“吴门四家”,他的绘画在元明以来文人画领域中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沈周一生家居读书,未应科举,始终从事书画创作。《明史》也将沈周列在了“隐逸”传中。
沈周的书画出自家学渊源,又博采精取,书法师黄庭坚,绘画造诣尤深。兼工山水、花鸟,也能画人物,以山水和花鸟成就突出。所绘山水大多数描写南方山水及园林景物,表现当时文人生活的幽闲意趣。
沈周与虎丘
虎丘是苏州著名的园林之一。据传在春秋时期,虎丘是吴王阖闾的离宫所在。周敬王二十四年(前496年),阖闾在吴越之战中负伤后死去,其子夫差把他的遗体葬在这里。据说葬经三日,金精化为白虎蹲其上,因号“虎丘”。
根据《明史》记载,沈周由于侍奉母亲的原因,终身不远游,其游历之地多在苏州及其附近,其中虎丘就是他频繁出游的地方。
《虎丘恋别图》
弘治甲寅三月(公元1494年),时年六十八岁的沈周在虎丘送别友人浦守庵茅山济民,并为故友作了此图。
画中构图是经典的“一河两岸式”,近景一抹斜斜缓坡,一隅寒汀,五株树木,萧疏清瘦,树下绘四人,正离别作揖。汀岸边横着一舟,一人撑篙立在舟尾等候,人物都以淡墨逸笔勾勒出来,不绘五官,只在发髻、衣领及衣袖处以浓墨轻点。
山石结构方中带圆,折带皴与披麻皴并用,刚柔相济,用墨淡雅自然,惟在树下及沟壑、石罅间以浓墨点苔。整件作品用笔极概括,笔意荒率,点苔散散落落,恰到好处,表现出了高超的技巧,为沈周晚年“粗沈”风格。
友情的见证
幅上自识:“虎丘恋别酒淹明,迍日当阳是要津。官柳吐青知去马,野棠含笑认回轮。山家拭目迎新客,洞府开门得异人。谒罢神仙回首处,白云堆里醉阳春。送浦守庵茅山济民,弘治甲寅三月,友生沈周”,下钤印“启南”朱文方印、“石田”白文方印。
沈周不仅题跋了“惜别”诗,还款署:“友生沈周”。“友生”有着 “朋友”与 “师长对门生自称的谦词”的含义, “友生”在沈周的作品中并不多见,一般出现在“送别图”中,如《送吴文定行图并题卷》《京口送别图》,可见《虎丘恋别图》对沈周的特殊意义,也见证了挚友间珍贵的情谊。
参考文献:
黄浩然、王照宇:沈周的“虎丘雅集”与《虎丘恋别图》